|||计划管理|工作后台 ||

奋力迈入“第一方阵” 湖北加快建成科技强国重要战略支点-凯发k8国际娱乐

奋力迈入“第一方阵” 湖北加快建成科技强国重要战略支点

2024-08-14 11:18 湖北日报

奋力迈入“第一方阵”

——湖北加快建成科技强国重要战略支点

湖北首条规模化国产光纤激光器自动化生产线在黄石投产。(薛婷 摄)

开栏的话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研究基石不断夯实,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一批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全国科技大奖数量位次稳步提升……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上,成功迈入“第一方阵”。

今起,湖北日报开设“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专栏,记者深入科研生产一线,蹲点调研,讲述湖北科技创新的精彩故事,报道我省科技创新的成就亮点和改革举措。

荆楚大地,创新潮涌——

此刻,仰望苍穹,湖北“织”造的五星红旗在月球飘扬;俯瞰大地,国产航母、北斗等大国重器背后,凝聚着众多湖北智慧。

湖北是科教大省,是首批国家创新型省份,在国家创新体系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考察湖北,对湖北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

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今日湖北,科技强省建设步伐稳健有力,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高科技企业爆发式增长,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势见效……湖北正加快建成科技强国重要战略支点。

获奖全国第二,科技创新能级历史性跃升

如何拥有一双能够见微知著、穿透云层,看穿地表的“超级眼睛”?

今年2月3日,高分01卫星成功发射,这标志着由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领衔研制的“东方慧眼”顺利实现业务化运行。到2030年,“东方慧眼”计划将发射252颗卫星,组网成功后,将为我国军事与民用带来巨大价值。“到那时,我国每个人都能低价轻松使用卫星数据,从‘玩微信’到‘玩卫星’。”谈及未来,李德仁满怀憧憬。

从卫星数据85%依赖国外进口,到实现85%的自给率,再到向国外出口,卫星遥感分辨率从5米、2米做到0.5米;我国测绘遥感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完全自主。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

嘱托字字千钧。省委、省政府锚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政策供给,加大资金投入,构筑科技创新的“四梁八柱”。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态势,今年初,湖北组建科学技术委员会,省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8月,省委科技委员会确定未来科技强省“任务书、路线图与时间表”,建设四大中心;实施五大行动。

全省科技人感恩奋进,以只争朝夕的超常付出,交出亮丽的答卷:湖北多项科技创新指标稳居中部第一、全国前列,2023年,武汉全球创新科技集群排名位列全球第十三位、全国第五位。

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全球首颗高分辨率雷达卫星、全球存储密度领先的三维闪存芯片、全球首款临床全数字pet-ct等成功研发……

一批创新成果加快转化。全球首片8寸硅光薄膜铌酸锂光电集成晶圆下线,全球首个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上市,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超4800亿元、居全国第三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从37%上升到65%。

全国科技大奖数量位次稳步提升。近5年来,湖北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稳居全国前五。今年6月,全国科技大会上,李德仁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湖北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共19项,获奖数位居全国第二,创历史新高。

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湖北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万家,实现两年翻番。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693.63亿元,占全省gdp的60%,同比增速18.22%。

知难而进,砥砺前行,我省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稳居第一方阵。

“从0到1”,夯实基础研究基石

喻家山下、华中科技大学内,一个刷新多项世界纪录的大科学装置正在有序运行。

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能产生地球200万倍的磁场强度。这种极端条件下,材料会表现出常态环境下观测不到的物理现象,有助于发现物理新原理和新材料。

“我国强磁场实验条件已经从‘受制于人’到‘授之予人’。”8月10日,该中心主任李亮介绍,这里,已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内的130个国内外科研单位开展科学研究1800余项,取得了包括发现第三种规律新型量子振荡等在内的一批重要原创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物理、材料、生命等相关前沿基础学科研究发展。

该中心在全球首创的大型电机“无磁装配—整体充退磁技术”在全球最大功率风力发电机上获得成功。前不久,这里刚刚完成直径1.38米的世界最大电磁成形件。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湖北出台《基础研究的规划与措施》,系统布局面向基础前沿和未来科学的基础研究体系,打造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

要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中心,关键在基础研究突破,荆山楚水间,正奋力挺进“从0到1”的科研珠穆朗玛峰。

除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外,洪山实验室围绕生物科技,汇集张启发、傅廷栋等8位院士,在生物育种领域突飞猛进;光谷实验室以新型研发机构独特定位为依托,打造我国光电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光电子信息产业从“独树一帜”到“国际引领”……

截至目前,湖北已有1家国家实验室、1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家湖北实验室,聚集各类人才近3000人,形成高水平基础研究矩阵,并诞生“碳化硅沟槽栅mosfet技术”“盐碱地粮食增产关键基因”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目前,这些国家级科研基地已经成为相关学科研究制高点,省外国外学者纷至沓来,来湖北追光、追磁、追芯。”省科技厅厅长冯艳飞介绍,为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湖北还构建了“湖北—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联合基金等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力争每年开展15项跨学科颠覆性技术研究,突破30项关键技术。

“头雁”奋飞,“雁阵”紧随。有了基础研究作为后续科技研发的“源头活水”,湖北因势利导,建立健全以“用”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湖北路径”,湖北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湖北29项“尖刀”攻关项目全部完成阶段性目标;武汉科创中心国家支持事项完成84%,科创大走廊100项重点任务开工91%。

激活人才,培植创新创业沃土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湖北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21万人,“两院”院士81人,高层次人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人才潜力与活力,打造人才流入的洼地,让孔雀不再东南飞。

今年省科技大会上,杜博、徐强等8位年轻科技人才获得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与院士一起走红毯让他们备受鼓舞,兴奋地称没想到。无独有偶,引才留才政策激励下,我省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中,第一完成人中45周岁以下的占比15.7%,最年轻的只有32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我省出台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税收等方面人才“引留育”政策,着力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工作、创业与生活的环境。

全省发放“楚才卡”,印发“博士后19条”,对新进站博士后每人补贴20万元;全省各地设立青年创业公寓和专家人才公寓;武汉市建成14家“武汉青年人才之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和创业指导等综合服务。

更大的激励是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土壤”——

湖北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十条”“新九条”、科技人才评价等改革,将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比例提高到最高99%。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4家,位列全国第五。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离岗创业,保障其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权益。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传统手术需要开胸,创伤大、难度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外科主任魏翔研究出全新的手术方式和器械,成功解决了“不开胸、不停跳”切除肥厚心肌这一世界性难题。在省科技厅、武汉东湖高新区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创意到产品,从产品到应用,只用了短短4年时间。

总结“成绩单”,书写“新答卷”。科技强省征途上,更多荆楚“千里马”竞相奔腾,一个个科技尖兵阔步向前,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奋发作为。(柯冬林、文俊、田佩雯、姜胜来、丘剑山)

编辑:蔡佳圆

责编:梁唯雅

审核:姚  盼

附件:

 已阅 0  打印   关闭 
网站地图